近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但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实信息混入其中,造成误导。
有媒体报道,一张广為流传的“被压在地震废墟下的小男孩”的图片,在一些平台上传播,造成误导。事实上,该图是AI生成。原始作者在2024年11月18日发布了相同画面的短视频,并声明是AI生成。原图并非蹭灾情热度,但不少账号却截取该图,在配文中将其与日喀则地震进行关联,甚至去掉来源和AI生成等标记。这种做法,是滥用公眾同情心博关注,有故意误导之嫌。
需要警惕的是,这并非个例。有媒体曝光,在一些视频平台上,以“日喀则地震群眾被埋”為关键词搜索,有不少博主都发布了AI生成的灾区图片。其中隻有一部分标注提示為“AI生成”,但相关内容仍让不少网友信以為真。如此操作,不仅误导公眾、伤害感情,还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佔据正常的信息资源通道,对抢险救灾、应急处置工作產生困扰。
以前人们总说“有图有真相”,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AI生成内容比例逐步攀升,有图、甚至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由於生成门槛低、辟谣难度大,一段时间以来,涉及AI生成的网络谣言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出现重大事件时,难以避免有人利用大眾情绪,借助AI生成内容,编造虚假信息,博眼球、赚流量。
遏制涉震涉灾谣言,须祭出法治快拳重拳。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不论是否借助AI技术,都可能涉嫌违法。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条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造成扰乱社会或公共秩序的,会面临严肃追责。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给造谣者侥幸脱责的机会,才能从源头堵住恶行。
要想止住谣言,需要快速反应、全面参与的辟谣动作。有些谣言跑得快,令人防不胜防。这时候,掌握权威话语权的媒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迅速跟上,甚至加速反超,在第一时间澄清谣言、控制谣言、封杀谣言。自媒体要保持职业操守,明白哪些红线不能碰,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网络平台需要压实责任,尤其是涉及重大灾情、重大事件,更应加强信息筛查。
地震灾情紧急,别让各类造谣分散了注意、模糊了焦点。坚决抵制和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行為,不信谣、不传谣也是抗震救灾。為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才能更好凝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力量,传递温暖与关怀。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