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改革再深化我添一分贝︱多措并举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时间:2024-08-10 07:56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今年4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遇鉴汉字 和合共生”联合国中文日主题活动现场,金陵刻经作品、书法艺术拓本等让一众外国朋友见识到了汉字和非遗的独特魅力。“像这样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输出,让世界更多地看见中国文化,听见中国声音。”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邓清之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说,酷暑之日,也不能中断锤炼技艺、磨砺心智。南京市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室外是喧嚣蝉鸣,古朴老宅内,邓清之不为所动,俯首、屏气、凝神,刻刀游走于雕版之上,思绪沉浸在方寸之间。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早在2009年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起源于隋唐,鼎盛于两宋,占据中国古代印刷史主流地位。据邓清之介绍,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刻经处创立以来,雕版印刷与佛教典籍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并延续至今。

  雕刻、印刷、装订,乍看简单明了,细细打听,才知竟包含写样、上样、刻字、修版、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二十多道工序。匠人精选棠梨木为雕版原材,以刀为笔,松烟为墨,在宣纸上反复擦印、揭下,“三分脚子七分头”,全凭目测,最终以竖排线个字需要一整天,一块版子一般400个字,也就是说刻一块版至少10天。潜心传承30载,作为金陵刻经处创建150多年来雕版环节唯一的女性传承人,邓清之刻了400余块经版,10万余字经文。每一个齐整的汉字背后都凝集着刻经人的力道与韧劲,还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非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非遗传人一直在努力尝试。”邓清之说。

  邓清之等非遗传承人陆续在北京联合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课程。“这几年,以传承人培养为目标,我们结合非遗进校园模式,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比如在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了一系列非遗技艺和产品的开发。”邓清之透露,他们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项目已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非遗的活态化传承要与教学延伸相结合,才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所以我们尝试非遗以进高校为主导,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非遗实践深度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年轻人走近文博、爱上非遗,追逐国风国潮可以说是这两年的热点,对此,邓清之建议非遗技艺可以与文博,尤其是图书馆系统相结合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不断生产出“爆款”,让历史文物与手工技艺以新颖形态走进公众视野。“迭加最近的旅游热度、各地对文旅产业的关注,让非遗推广走向深入、精益求精,一定可以让这些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源远流长。”

  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让文化自信“强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直在路上”的邓清之认为,不仅要继承古老的技艺,更要全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探索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传承新路径。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