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军宋哲元: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时间:2025-08-02 07:35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1928年8月,冯玉祥的地三方面军军长张维玺前去找到四方面军军长宋哲元,提出了一个关于战俘的问题:“一旦城池攻破,那些敌军俘虏该如何处理?我们要怎么做?”宋哲元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杀!”张维玺听后一愣,立刻劝说道:“可这些可不是少数,而是足足5000名俘虏,这可不是说杀就杀的事情。”宋哲元却坚决摇头:“无论如何,这5000人必须要杀,哪怕因此背负千古罪名,我也要这么做!”

  冯玉祥是明国时期西北的着名军阀,凭借着他手下的五大名将——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冯玉祥成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其中的宋哲元,可以说是冯玉祥既深爱又头疼的将领。

  1933年3月,宋哲元带领兵力,前往喜峰口一带阻击来犯的日军。虽然他的队伍有着不小的兵力,但与装备先进的日军相比,宋哲元的士兵武器十分简陋,很多士兵甚至只能靠大刀与日军拼搏。然而,宋哲元带领着他的士兵们,凭借不屈的斗志,用大刀杀出一条生路。最终,宋哲元在这场战役中以极大的勇气,成功击退了日军,这一壮举也让中国人民记住了他的名字,甚至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然而,虽然宋哲元勇猛无比,但他也以“违抗命令”着称。1928年初,冯玉祥指派宋哲元攻占凤翔城。凤翔城虽然地势险要,但仍难以抵挡宋哲元和他四万大军的进攻。面对凤翔城坚固的城墙,宋哲元带领大炮轰击,并通过装甲车和工兵进行突破,虽然城池最终被攻破,但损失惨重。宋哲元转而采取围城战,历时9个月,凤翔城的守军终于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

  就在宋哲元准备发起最后一攻之际,守城的党玉琨却反而鼓舞了士兵们的斗志。虽然宋哲元的部队兵力众多,攻破城池是迟早的事,但在消耗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宋哲元还是选择向冯玉祥请求援助。于是,张维玺的部队加入了攻城的行列。

  随着援军的到来,攻城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通过张维玺的挖掘地道策略,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地道最终成功炸开了凤翔城的城墙。很快,宋哲元和张维玺的部队涌入城内,迅速将守城的党玉琨部队击溃,2000名敌军被击毙,超过5000人被俘。

  尽管胜利在望,但对于这些俘虏的处理问题,却让宋哲元与张维玺发生了剧烈争执。张维玺提议将敌方军官处决之后,其余的俘虏则可收编。然而,宋哲元却坚持要处决所有5000名俘虏,他冷冷地回应:“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5000人必须要杀!”

  宋哲元出身山东乐陵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热爱武术,立志报效国家。早年间,他作为一名普通军官,担任过广东中军处委员,后来因缘际会,认识了冯玉祥。冯玉祥对宋哲元的才智十分欣赏,而宋哲元则也深受冯玉祥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军政盟约。之后,宋哲元便成为了冯玉祥的重要助手,协助冯玉祥进行一系列军事活动。

  在冯玉祥起家后,宋哲元带领部队活跃于北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哲元成为了抗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在喜峰口抗击日军时,尽管处于劣势,宋哲元依然带领队伍誓死保卫国家。而在面对腐败的国民政府时,宋哲元坚决表态要将抗日斗争进行到底。

  冯玉祥的西北地区,长期是各种军阀和土匪的割据之地。自清朝末期以来,西北地区的匪患就没有彻底根除,而西北的军阀也变得极为猖獗。尤其是党玉琨,他的暴行比起以前的任何军阀都更加残酷。党玉琨自从掌握凤翔后,开始对当地百姓实施极端的压迫,甚至强迫百姓缴纳各种费用,掠夺民间财富,毫无人道。

  党玉琨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不惜盗掘古墓,短短一年内就掘开了60多座古墓,搜集的财富被他用来强化兵力。党玉琨的部队不但军纪松散,而且屡次血腥镇压百姓起义,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一大祸患。

  当凤翔城最终被攻破后,党玉琨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宋哲元命令将5000名俘虏全部处决,屠杀从28日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刀剑挥舞,鲜血染红了战场。尽管这一举动极为残忍,但其结果却有效地震慑了西北的其他军阀和土匪,许多原本敢与冯玉祥为敌的势力开始投降,地区的局势得到了相对的平静。

  此后,宋哲元不仅减轻了陕西百姓的税负,还在陕西遭遇旱灾时,筹集了十万石粮食进行赈灾。此举获得了百姓的感激,曾经的屠杀暴行,也在他们眼中变得有些“值得理解”,因为他们意识到,宋哲元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彻底剿除祸乱西北的军阀与匪患。

  宋哲元的决定虽充满争议,但却在大局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次雷霆手段的行动,西北地区的军阀混战和匪患恐怕会持续更长时间,陕西百姓的苦难或许也将难以根除。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