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创新之魂生生不息
时间:2024-10-04 08:4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今日中国,创新浪潮如同江河汇海,澎湃不已。在北京,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诞生;在常州,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这里的动力电池;在陕西,一年4120.7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令人瞩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中国75周年的光辉历程中,创新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跟随“行进中国”调研采访团多地走访的脚步,我们见证了中国以创新为翼,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征程。

  “各方注意,现在远程开机,请注意安全。”地面上,“太空舱”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矿井下,采煤机滚筒随即启动,滚滚“乌金”倾泻而下……鼠标一点、一刀割下,背后就是高达50万元的经济价值创造。

  这一幕,恰似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深刻转型的缩影——正从对土地、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中解放出来,迈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催生新质生产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全国各地奋楫争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山西,这个煤炭大省,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逐步告别传统的人力挖煤模式,开启智能采矿新篇章;浙江,加速“数字浙江”建设步伐,为区域产业升级插上智慧的翅膀;湖北,更是雄心勃勃,致力于打造武汉成为“自动驾驶第一城”……

  放眼全国,“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5%和97%。

  创新高地相继崛起的同时,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中国拥有26个,排名世界第一,而在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中更是独占4席。

  “我们企业卖的是‘人’。”晋武能源董事长乔会武的一句话,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一个不起眼“小作坊”,成长为“单项冠军”“小巨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基石,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第一资源。如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催生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首都北京,人才密度全国第一。这里,汇聚着全国约一半的两院院士、约1/3的“高被引科学家”。用好创新“人才宝库”,北京综合产业园、基金等营造出“六位一体”的创业生态,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兴辽英才计划”等,成功逆转了多年来人才流失的趋势。2023年,该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各地通过强有力的人才政策支持,完善创新生态,产业高地的“磁吸”效应不断放大,吸引全球英才纷至沓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理论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创新,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已升至世界第11位,较去年上升1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科教资源富集的陕西,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壁”,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奔赴“生产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困扰,成效明显。

  我国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机制。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推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在科研评价方面,破“四唯”,为科研人员减负;在成果转化方面,权利义务、分配方式、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明确,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靠改革,把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说。得益于政策的精准引导,当地传统产业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一次次“双向奔赴”中,已经脱胎换骨。

  在体制机制改革护航下,新技术正在加快“落地生金”。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22.2%,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场景中加速落地。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显着增加,2023年占比达到6.6%;科技型企业蓬勃生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75%;研发人员队伍日益壮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青年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王连香)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北京局)消息,9月29日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铁站开始试运营,首次开启客运服务,并计划于10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实现了京津城际列车在北京市内多点停靠,将更好地服务亦庄新城发展,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注入新活力。 据了解,试运营首日,国铁北京局安排经停亦庄站高铁列车6列,其中首趟C2001次列车是从北京南站6:14始发去往天津方向,6:24到达亦庄站,停站两分钟,6:51抵达天津站,全程旅时37分钟。…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