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孟军,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八周年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孟军表示,八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累计形成985项创新案例,38项改革成果全国复制推广,成为我国内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作为全国唯一以“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为使命的自贸试验区,陕西始终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顶层设计。2024年出台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六大战略提升行动,涵盖制度型开放、开放通道建设、全产业链创新等核心领域,绘制未来三年改革路线图。
在推进机制上,陕西成立省开放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省、管委会、功能区三级企业联系机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千余件。同时,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西安区域容错纠错实施办法》等政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改革生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足1/1700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和超1/3的实际使用外资,成为外向型经济的 “强引擎”。
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在跨境贸易、外贸新业态、产业集聚上实现突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19大类247项特色服务,AEO认证企业查验率降低20%,三星、美光等外资巨头持续加码,三星项目成为全国三大标志性外资项目之一。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首破千亿元,QFLP试点基金总规模达4.75亿元,资本“引进来”渠道更趋多元。
外贸新业态亮点纷呈:空港新城“三关合一”监管场地投用,中欧班列长安号跨境电商集结中心聚集320余家企业,29家企业在16国布局36个“海外仓”。全国首创的 “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综保区集结+启运港退税”模式,推动2024年二手车出口7346台,同比激增80%,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二手车出口枢纽。
产业集聚效应显着:西安高新功能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2%,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医药物流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数智化转型成效显着;杨凌示范区建成10个境外农业园区,发布上合组织农业合作行动计划“杨凌农科”成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金字招牌。
借2023年中国 — 中亚峰会东风,陕西扎实推进涉陕成果落地:中国 — 中亚机制秘书处全面运营,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爱菊粮油加工基地等项目投用,中亚公园、“秦岭工坊”等民生项目开花结果,2024年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48.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中欧班列长安号持续领跑,2024年开行4985列、货运52.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 25.1%、21.9%,陕产货值占比超40%。“区港一体化” 监管创新使通关时间缩短50%,启运港退税政策让企业退税周期压缩至3天,“一日一班”跨里海班列实现常态化,18 条国际线条“+ 西欧”线路织就全球物流网。
航空枢纽能级同步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投用,国际航线城,中亚“五国七城”全通航,首单“空铁联运”“飞机整机拆解”业务落地,与法国DPD集团合作探索“超级承运人”模式,2024年旅客吞吐量4703万人次、货邮量29.05万吨,分别增长13.7%和9.3%,“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
孟军表示,2025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以国家《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为指引,聚焦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从内陆改革“试验田”到“一带一路”合作“桥头堡”,陕西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贸力量。
八载春秋,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4.08万家,企业数量较设立前增长5.3倍,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站在新起点,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开放合作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更多“陕西经验”。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