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阳市高级中学因强制要求家长参与陪餐和监考引发争议。家长发帖称拒绝配合后被家委会施压,校方回应称此为“长期规定”,教育局则表示将介入调查。这一事件折射出家校合作中的多重矛盾,值得深入探讨。
学校将陪餐和监考职责推给家长,并以“确保学生就餐安全”为由合理化此类要求,实则暴露了教育管理责任的错位。校方声称“由家委会安排”,试图将矛盾转移给家长群体,反映出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的惰性。类似现象早有先例,如家长被要求代班自习、打扫教室等,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长期存在。此类做法不仅加重家长负担,也可能削弱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事件中家委会的强势表态——“不配合学校无法开”,凸显其角色从“沟通桥梁”异化为“权力执行者”。教育部规定家委会应参与学校管理监督,但现实中部分家委会成为校方任务的“传声筒”,甚至存在强制摊派、权力寻租等问题。信阳高中此前成立膳食监督委员会时强调“家校联动”,但若缺乏民主程序与透明度,此类机制易沦为形式主义。
家校共育的初衷是协同育人,而非让家长替代学校职能。陪餐监考若流于形式,既无法真正保障食品安全或考试公平,还可能滋生家校对立。正如专家指出,家校合作应基于自愿原则,学校需明确自身主体责任,避免以“共育”之名行“摊派”之实。教育局的调查需厘清责任,推动建立权责清晰的合作机制,同时警惕“自我感动式”教育对家庭关系的消耗。
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合力的系统工程,但合作的前提是尊重边界、明晰权责。唯有学校恪守本位、家委会回归服务属性、家长理性参与,才能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