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而研的“孔雀蓝”br——记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文职教授刘晓英
时间:2025-09-12 07:2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1998年的夏天,当洪水吞没了中学生刘晓英的家乡江西九江武宁县,是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艰苦奋战,成功将决口堵住。从那时起,“橄榄绿”被深深刻印在刘晓英的脑海里,也在她心里种下一颗报国从军的种子。

  2022年,已是重庆工商大学特聘教授的刘晓英得知军队院校向地方招聘高层次人才,她喜出望外,毅然决定放弃地方高校的丰厚待遇,应聘军校教员。

  在团队成员孙涛看来,刘晓英“能吃苦,胆大心细,敢想敢干”,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儿和韧劲儿,“像个永动机一般马力十足。”

  初来部队时,为了迅速适应环境,推动科研服务战斗力,刘晓英将目光瞄向战场。“只有离基层越近,才能了解官兵所盼。离战场越近,才能知晓打赢所需。”她解释说。

  为此,她将一线调研作为寻找确定科研方向的起点。凭借在材料科学与极端环境防护领域的深厚积淀,刘晓英主动申请赴基层一线部队开展调研,钻洞库、查设备、验效能。通过调研,她发现现代战场对极端环境下的军事设施隐身防护综合一体化的需求较高,亟需研发更具耐候性和自适应性的防护材料。

  回到学校后,刘晓英便一头扎进实验室,牵头攻关某防护技术。那段时间,她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做实验、搞论证,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配比反复验证和实践,分析数据、查明机理。晚上仍挑灯夜战,连休息日和节假日都泡在实验室。

  “科研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迎着难题走,不断挑战突破,把科研转化为战斗力,服务部队,反哺教学,正是科研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刘晓英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刘晓英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创新性地将自修复技术与材料改性结合,显着提升了设施在高温、高湿、高盐等环境下的耐久性,为军事设施隐身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团队10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SCI期刊,其中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Nano-Micro Letters》。

  除了科研攻关,教学也是刘晓英的重点工作之一。“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站上军校的三尺讲台,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炽热如炬的目光,让我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刘晓英说。从那时起,她便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一名教员。

  为了能将深奥的新材料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刘晓英曾反复打磨教案、推敲案例,多次模拟讲解直到喉咙沙哑。她的认真与执着点燃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大家都说,“刘教员的课理论前沿,解惑解渴,听得让人热血沸腾”。

  学员方敏还记得在备战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时,刘晓英指导学员们开展科研训练。一次,他们实验至深夜,不少人都难免困倦,刘晓英却依然精神抖擞,仔细指导大家完成每一项验证。

  “升温速率太慢,涂层基体参数必须写在论文补充材料里,张峰赶快查一下相关资料”“快把红外隐身的原理图同步画出来,把关键数据记录保存好……”实验过程中,刘晓英一丝不苟地在实验记录本上标画,让参赛学员们印象深刻。

  “刘教员非常严谨,每一次操作都要求细致准确,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准无误,每一个特殊的数据都要追根究底。有她在,我们信心更大、底气更足。”另一名学员刘廷烨说。

  在刘晓英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科研训练,本科学员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团队论文也成功在SCI期刊《Nano Materials Science》发表。

  入职3年来,刘晓英获批军队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项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但她总觉得,个人的荣誉不算什么。“在科技强国强军的今天,唯有将个人科学追求、学术理想融入强国强军建设,将科研供给侧与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才能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更好服务备战打仗。”刘晓英说。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