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王曙群:打造“国之重器”培养航天“梦之队”
时间:2024-01-30 13:15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去年12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是该奖成立29年以来,首次颁给一线日,上海举办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暨2023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图为王曙群在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总工会供图

  29日,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暨2023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在上海举行。回顾站在颁奖台上的那一刻,王曙群说,“我特别激动,看着同台的科技界大咖,我觉得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千千万万广大一线产业工人。”

  这个奖也让他更坚定了一个信念:“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也一样能成为我们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从普通技术工人,到全国劳模,再到首次获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上海工人,30多年来,王曙群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先后参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七号、天宫、天和、天舟的31次太空交会对接任务,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

  16年来,难关无数,破题百千。交会对接过程中,需要将200多个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也就是人们熟悉的“太空之吻”。实现这一“吻”,对接机构中的每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试验。

  最难的时期,是2011年首次“太空之吻”对接机构交付前的两年,王曙群说他们的团队一天只能看到一次太阳,就是在早晨上班的时候,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在车间里工作、加班,产品交出的那天,王曙群一度恍惚,“那天我们下午4点半下班,我走出车间时看到太阳,突然以为又到早晨了,又该上班了。”

  王曙群有句线”,就是说,搞航天工程,只有100分,没有99分。以航天产品的管路密封来说,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品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一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一次合格率为77%左右。

  “说实话,当时的我是有些怨言的,但是当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场看着自己倾注了三年时间和心血的产品在隆隆的声响中飞向茫茫太空,传回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张照片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天道酬勤的内涵,也让我从此爱上了航天这份事业。”夏巧伟说,前行路上,师傅就是我最好的榜样,让我看见了技术工人也能追梦圆梦、人生出彩。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