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MWh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正式投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研讨会前,侯建国会见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格拉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所长卢西亚诺·马亚尼等国际知名物理学家。他对丁肇中先生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起步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中国科学院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所给予的大力指导和帮助表示敬意,对外籍专家们对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他们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科学院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推动建立更多国际友好对话桥梁,增强相互信任,加强国际科学合作。
侯建国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 J粒子开创性的发现,为物理学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他希望各国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攻克世界科学难题,持续拓展科学认知新边界;共同强化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作,不断产出新成果;共同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科学发现提供新手段;共同加强青年人才交流培养,为科学研究不断注入新动力,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 J粒子,并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20日, J粒子发现5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致辞。研讨会前,侯建国会见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格拉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所长卢西亚诺·马亚尼等国际知名物理学家。他对丁肇中先生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起步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中国科学院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所给予的大力指导和帮助表示敬意,对外籍专家们对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他们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科学院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推动建立更多国际友好对话桥梁,增强相互信任,加强国际科学合作。侯建国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 J粒子开创性的发现,为物理学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他希望各国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攻克世界科学难题,持续拓展科学认知新边界;共同强化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作,不断产出新成果;共同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科学发现提供新手段;共同加强青年人才交流培养,为科学研究不断注入新动力,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 J粒子,并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10-22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