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谈国产恋综“死装哥”被全网群嘲的背后——对优绩主义的讨论反思
时间:2024-10-02 14:0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这段对话你一定不陌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城市?”“我喜欢...额...Southampton。” “我也挺喜欢曼…Manchester的。”

  这些图文均出自近日由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档恋爱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第七季》,节目一经播出就迅速成为了广大网友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在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清一色是“精英”人设:光鲜亮丽的高学历、优渥的家庭背景、精致松弛的生活状态、出众的身材颜值......

  这些身份人设看似符合观众所期待的“公主与王子的爱情”和“偶像剧般的设定”,但这“一手好牌”实际上却“打得稀烂”——受到了大量网友对于他们“中带英”的嘲讽和玩梗。

  “有工农阶级的恋综吗?” “我喜欢呃…Wuhan,因为那里有热额…hot and dry noodles。” “我比较喜欢KFC,因为那里的Thursday蛮crazy的。” “有没有二本恋综?”

  从这一大规模群嘲的现象中,不难看出观众们已不再为这些“远离普通人”的“精致生活”与“精英人设”买单。既然观众已经不再为精英们精致的生活与恋爱买单,那么“二本恋综”、“大专恋综”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呢?或许流量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不太可能。

  先来看恋爱综艺是如何诞生的:在“娱乐至死”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电影和电视剧中恋爱剧情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呼唤着交互性更高、沉浸感更浓、娱乐性更强的节目播出,于是“恋爱综艺”就此诞生并快速占据着影视市场的席位。

  这里我们注意到,恋综满足的是“人们对美好纯粹爱情的向往”,然而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是平凡的,甚至有些时候是琐碎的、一地鸡毛的——需要努力地打工、需要盘算柴米油盐、需要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在生活的真实条件面前,这些浪漫滤镜最终大都被粉碎,只剩下现实的骨感。

  再加上优绩主义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人们逐渐形成了“爱看有钱有颜高学历的帅哥美女谈恋爱”的观影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二本恋综”、“大专恋综”并没有获得观众的关注和青睐;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二本恋综”、“大专恋综”太过于现实、太过于“普通”,不满足在优绩主义影响下观众们的期待,所以无法大量产出抑或是“爆红出圈”。

  所谓“优绩主义”(也被称为“精英主义”),指的是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个人的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merit)来决定。而与之对应的名词则是“优绩主义陷阱”——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它看似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起点的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导致精英阶层的傲慢、内卷或是躺平和底层民众的怨恨。

  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The Arrogance Of Elites)一书中指出:“优绩制造成了一种‘暴政’,让社会撕裂、背离正义,也让工作丧失尊严。”他进一步指出社会撕裂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原因——当各种制度和社会生活未能兑现优绩主义的承诺时,当那些努力工作并遵守规则的人无法获得上升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绝望感。

  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成功者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能,因而应得所拥有的一切;这种理所当然的应得观,会让他们滋生骄傲自大的傲慢感。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的对立心态,以及这种对待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态度,不仅与人类福祉相悖,破坏社会团结,甚至加剧社会分裂。当前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撕裂正是源于这种对立的社会心态。

  “优绩主义陷阱”在美国社会昔日所倡导的“美国梦”的理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而在现当代中国社会,这一陷阱也在以潜移默化的姿态表现出来,例如前些年全网流行的口号“越努力越幸运”——其底层逻辑仍排斥了除“努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优绩主义的弊病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凸显,尤其是在近些年内卷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清醒地感知到在这其中带来的痛苦与内耗并敢于站出来提出这一缺陷、跳出其中的死循环。

  不可否认的是,优绩主义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能者多得”的思想促进着更多人发挥个人的能动性、释放自身的生产力,也让更有能力的人在匹配的岗位上、获得应得的社会报酬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优绩主义”这一概念的表现在我国历史中也有迹可循: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统治者施行“世袭制”、“宗法制”等制度,大多数岗位均是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担任;直到我国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朝代——秦朝后,统治者开始施行类似于“军功爵制”的选拔制度,到后来唐宋时期施行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可以说“优绩主义”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愈发凸显。笔者认为,优绩主义的发展是推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高潮与成熟的重要一环,它使统治者招揽到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人才,从而协助统治者治理国家,不断巩固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基于“优绩”带来的这些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一元素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愈发成为统治者,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个人价值量化指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导向的舆论传播和浓厚的社会氛围渲染下,中国社会在走入现当代的同时,“优绩”也在逐渐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主导指标。

  与此相对的,其他评判个人价值的指标就逐渐被淡化,例如社会道德与品质、个人性格与特点、与社会其他人构成的关系、思维运作方式与创造潜力……这些指标能够展现人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评估个人价值同样不可或缺的指标。将它们纳入到我们的评估体系与制度中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是弥补“优绩”占据主导评估位置带来弊端的重要方法。

  例如,武汉大学自21世纪以来在评估体系方面做出的调整:将本科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囊括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课外学习与科研能力、实践与综合能力四部分。其中,基本素质部分特别强调了学生在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品德修养、学习态度状况、组织纪律观念、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表现。多元的个人价值评估指标不仅能够减小优绩主义对于激化社会矛盾的消极影响,还能促使社会往更公平、更客观,人们更和谐、更团结的方向发展。

  “优绩主义”经过了多年的演进与变化,在今天仍有不低的讨论度,不少知名的学者也对相关的话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见解评论,由此可见其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影响之深。但我们要明确的是,对“优绩主义”的批判不能简单等同于消极意义上的仇富心理、嫉妒心理——批判“优绩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现有的个人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避免单一地由优绩这一指标评估个人存在意义,推动社会鸿沟的缩小、矛盾的解决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基于客观事实全面公正地指出现存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不足,辩证地看待优绩主义;而消极意义上的仇富心理与嫉妒心理则是一种极端的思考方式与看待世界的心理状态,这种极端心理长期蔓延很有可能会引发相关的网络言语中伤,甚至现实的暴力冲突事件,并不利于社会的改善和进步。

  作为接受过多年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客观而深刻地反思总结“优绩主义”的利弊,用批判性的眼光探究其盛行的原因,以及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助力其往于社会和谐、制度公平、人类和平共处的方向发展。

  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话题:近些年来各种恋综制作方开始了嘉宾的内卷,尤其在学历的内卷上下足了功夫,渴望通过一个个“精英人设”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观众的追捧。然而“物极必反”,人们在一部部高浓度精英化的节目中产生了审美疲劳,并逐渐发现无法逃开优绩主义对普通人们的压力与影响。人们或许明白了在优绩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用普通人的渴望给更优秀的人做嫁衣”的现实,或许也有愤怒与憎恶,但无奈于无法从这其中挣脱,于是开始寻找自我释怀与疏解的方式,最后玩梗与吐槽便成为了人们不满的情绪出口。如何平衡好优绩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矛盾,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