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团、红一军团都是中央主力为何55年元帅、大将人数差距大
时间:2023-12-07 07:40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其中红五军团由于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宁都起义改编),且在西路军中损失惨重(董振堂等军团领导人牺牲),因此后来授衔时就缺乏代表人物,最高只有上将这一级的李达。

  然而在1955年大授衔,红一军团就强太多了,从中走出的元帅有朱、林、陈、罗、聂五位,大将有粟、陈、谭、罗四位。

  再看红三军团,严格意义的元帅和大将都只有一位,即彭老总和黄克诚,即便算上1935年才短暂进入的叶剑英和萧劲光,也才各有两位。

  1930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提出如今形势壮大,应按照地区将红军主力部队组成军团。

  即以赣南闽西红3军、红4军、红10军组成红一军团;以湘鄂西红2军、红6军组成红二军团;以湘鄂赣红5军、红8军组成红三军团;以鄂豫皖红1军、红9军组成红四军团。

  他说现红5军才5000多人,顶着军的番号,实际上只有师的规模。而红5军跟红8军加起来也才万人左右,够不上一个军团的标准。

  中央为了壮大声势,想成立军团并没有问题,但理应是有五万人之后再去做这件事,更别说什么成立方面军了。

  虽然彭老总内心不赞成,但成立军团这事中央已经下达命令,彭老总还是同意改编。不过在扩编方面军上,他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意思。

  1930年8月,红一、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为二打长沙做准备时,彭老总主动提出要成立红一方面军和总前委来统一指挥,即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共同编入红一方面军。

  红一军团的领导们一开始都没有思想准备,听闻提议后马上召开联席会议,最终一致赞同此时成立红一方面军,此举也断绝了红三军团成为红三方面军的可能。

  其实成立红三方面军,对彭老总个人来说绝对是有利的,声望、地位、权威等等都能更上一步,很少有人能拒绝这种诱惑。

  要想获得大将、元帅军衔,起码也要是军团级别的干部,其实红三军团的三任政委和一任政治部主任都有大将及以上的资历,但他们都转政了。

  他还担任过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总政委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华北军区副司令、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第二任政委杨尚昆,1934年1月接任,此外他还担任过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担任副主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军委秘书长等职,也是因为脱离军队未授衔。

  第三任政委李富春,长征时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受伤,李富春调为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为主持总政工作。

  这些人里,杨尚昆、李富春、刘少奇建国后都担任过正国级领导人,1955年因为毛主席做了表率不参与授衔,他们也纷纷响应,否则至少也能是大将以上军衔。

  三军团早期的伤亡太大了,成立之初下辖四个师,红一师师长李实行1931年7月牺牲;红三师师长郭炳生被彭老总视若亲子,可惜后来叛变,1933年3月在战场上被击毙;

  红四师师长何时达1930年7月牺牲;红六师师长陈毅安1930年8月牺牲。那些继任的将领,起点上就落后于这一批同时期的干部。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是被毛主席写进诗里的人。

  他参与领导了平江起义,等彭总带主力上井冈山时,他留在平江、浏阳一带继续领导革命,开辟出湘鄂赣苏区、拉起了红六军(后改称为红三军)。

  早年黄公略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红军当时的宣传语是“朱毛彭黄是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红军四大领袖。”

  1955年元帅的评定有几条硬性标准是:领导过重大起义、创建过主力红军、开辟过重要苏区。这些黄公略都符合,只要后续发展得好,他是有很大概率被评元帅的。

  邓萍也参与领导了平江起义,红5军成立时他就是军参谋长,后来红三军团成立他又担任军团参谋长,一直协助着彭老总。

  总的来说,红三军团的重要干部,要么离开军队,要么早已牺牲,1955年时就只有彭老总和黄克诚来做代表。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