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面对高考制度的不公,刘源写信向邓小平求助。信中连提四“不”,字字千钧,邓小平是如何回应的呢?
刘源,1951年出生于北京,身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从小在父亲既严谨又质朴的教育下成长。
怀揣着对军旅生涯的深切向往,刘源于1964年在父亲刘少奇的支持下,踏入中南海警卫部队的大门。
刘源不仅在学业上追求卓越,更在寒暑假期间主动投身正规部队,以实战磨砺自我,最终赢得“特等射手”的荣誉。
1966年,刘源因其在部队中的卓越表现,被选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在国庆阅兵的宏大舞台上,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文革期间,不仅国家陷入动荡,刘源的家庭也遭受重创,年仅15岁的他被迫离开生活多年的中南海,母亲王光美也在不久后身陷囹圄。
1968年,响应号召的刘源踏上前往山西的知青之路,开始下乡改造的生活,在漫长的等待与不懈努力下,1975年刘源迎来命运的转机。
在周总理的关怀与帮助下,刘源得以离开山西,重返北京,虽然身份转变为了一名普通的起重机厂工人,这对于他而言,却是重获新生的开始。
1977年,高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重焕生机,刘源时年26岁,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命运赋予他的转折点。
恢复高考的消息在传递中略显仓促,细节之处偶有疏漏,电机厂内竟误将这份重要通知视为“非正式”,且设定25岁的年龄门槛,这无疑给刘源设下一道难题。
面对这份公告,刘源逐字逐句研读,心中既充满渴望又夹杂忧虑,政审条件的宽松让他稍感宽慰,年龄限制却如巨石般横亘在前。
信中,刘源字字恳切,表达不愿因外界限制而放弃梦想的决心:“如果不能报考,我不情愿,如果考试成绩不够,我不怨任何人。”
这封信,承载着刘源的梦想与希望,穿越千山万水,落入邓小平的手中。邓小平深知刘源的品性与处境,亲笔批示给予支持:不准区别对待。
1978年,刘源踏上前往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求学之旅,毕业后开始基层工作,选择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公社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担任起副主任的重任。
在这里,刘源选择低调与谦逊,从未透露自己与刘少奇的父子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线年,刘源全票当选为新乡县副县长,随后又晋升为县长。在这些新的岗位上,他依旧保持着那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显着的政绩。
两年后,刘源被调任至郑州市担任副市长,面对“天然气工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毫不退缩,亲自北上北京,穿梭于国家计委与石油部之间,最终成功获得项目的批复。
1988年,刘源被任命为河南省副省长,继续领导建设包括中原药厂,周口味精厂、安阳玻壳厂在内的多家企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