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情概况
时间:2024-09-09 20:01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通辽,原称哲里木盟,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内蒙古东部,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沉阳市、阜新市和铁岭市,北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535平方千米。

  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着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和上千首短调民歌。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

  通辽市的矿产资源分布基本上呈北部煤和稀有稀土矿产;中部石油、铀、硅砂、煤;南水泥灰岩;金属矿产南北山区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藏5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13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保有储量1.34亿吨,储量居全国之首。“八〇一”稀有稀土矿为世界特大型矿床。

  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沉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航线个铁路枢纽编组大站之一。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80.66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80万人,减幅0.99%。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45.6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35.03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3.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9%,比202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42.2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67%;女性人口138.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3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71,比2022年上升0.87。

  通辽,原称哲里木盟,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内蒙古东部,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沉阳市、阜新市和铁岭市,北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535平方千米。

  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着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和上千首短调民歌。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

  通辽市的矿产资源分布基本上呈北部煤和稀有稀土矿产;中部石油、铀、硅砂、煤;南水泥灰岩;金属矿产南北山区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藏5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13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保有储量1.34亿吨,储量居全国之首。“八〇一”稀有稀土矿为世界特大型矿床。

  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沉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航线个铁路枢纽编组大站之一。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80.66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80万人,减幅0.99%。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45.6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35.03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3.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9%,比202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42.2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67%;女性人口138.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3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71,比2022年上升0.87。

  通辽,原称哲里木盟,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内蒙古东部,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沉阳市、阜新市和铁岭市,北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535平方千米。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着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和上千首短调民歌。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通辽市的矿产资源分布基本上呈北部煤和稀有稀土矿产;中部石油、铀、硅砂、煤;南水泥灰岩;金属矿产南北山区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藏5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13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保有储量1.34亿吨,储量居全国之首。“八〇一”稀有稀土矿为世界特大型矿床。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沉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通辽周边800千米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距离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航线个铁路枢纽编组大站之一。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80.66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80万人,减幅0.99%。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45.6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35.03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3.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9%,比202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42.2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67%;女性人口138.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3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71,比2022年上升0.87。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