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北约仿佛在下一盘已被全部翻开的“陆战棋”,且这副“陆战棋”的河界还被插上了“地雷危险”的标牌。无论作出怎样耀武扬威的相互威胁姿态,都很难真的打起来。
据说,今天俄罗斯要攻打乌克兰……2月14日是情人节,但这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全国讲话却全无温馨浪漫意境:在这一天,他宣布2月16日是“团结日”(day of unity),并颂扬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
泽连斯基特意强调2月16日这一天,是因为此前美国官方警告,俄罗斯最早将在这一天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进攻。
虽然自去年12月底起,美国政要和情报部门就不断吹风,称“有确切线索”证明,俄“可能即将”入侵乌克兰,但言之凿凿称“大概率动武”并给出具体“开战日”,却始于2月11日。
这一天,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对媒体表示,俄罗斯在俄乌边界集结重兵,“随时可能”发动对乌克兰的进攻,他还特别提到“普京(Vladimir Putin)不会因为顾忌俄中关系特意避开北京冬奥”,因此对乌克兰的进攻“很可能在北京冬奥闭幕前(2月20日前)发起”。随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作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预测。
翌日,NatSec Daily、Politico等多家媒体言之凿凿,称11日当天苏利文“吹风”前,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和6名欧洲领导人、北约(NATO)及欧盟(EU)领袖举行了长达1小时的电话会议,其间他引述美国情报机构分析语言,俄“将在2月16日发动对乌克兰的‘实体攻击’”,而“实体攻击”之初可能先由一连串导弹和网络攻击拉开帷幕。
尽管如此,当天他宣称“风险相当高、威胁相当立即”,呼吁美国在乌克兰公民48小时内离境,甚至警告“如果乌克兰当真遭到进攻,美国将不会派员疏散美国公民”,如此露骨的战争警告,让人不由得相信三分,德国《镜报》就表示,尽管美国照例未给出任何证据和线索,但这项据说来自中情局(CIA)的判断“如此详细,当有所依据”。
同日,俄联邦国防部也宣布,将从俄乌边境撤出部分军队,以“戳穿某些不实谣言”,但并未透露将撤出多少军队。
然而随着“开战日”预言的作出,乌克兰危机出现了“鹰鸽角色互换”的戏剧性现象。自去年底就一直“喊打喊杀”的俄罗斯军政要员竭力试图让世人相信,俄根本无意对乌动武,“都是美欧在撮火”。
相反,美国(还有英国)却竭力渲染“开战日迩来”,即便16日不打也不意味着17日、18日……还不打,“要做好一切最坏的准备”——这当然不包括向乌克兰派遣军队援助,而是指向乌克兰周边增兵、对俄追加制裁,等等等等。
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峙事件过久,俄方战略意图暴露过早和过于不切实际,让最初处于被动的北约尤其美国找到了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命门。
俄罗斯醉翁之意不在酒,闹大乌克兰危机真正的意图,是想借乌克兰危机和欧洲天然气危机为筹码,迫使北约“退回1997年之前”,即从1997年后加入北约的成员国(计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保加利亚等14国)撤出一切军事存在,不经俄罗斯同意不得接纳新成员国,并且“签字画押”。
12月16日俄联邦外交部宣称,北约早在1990年“曾作出这样的保证”(但北约和当时的苏联方当事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均否认有此一说),并郑重其事地发出了“希望美方以俄方条约和协议草案为起点,在近期与俄方就这一对维护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认真会谈”的官方声明。
且这些有浓厚霸权色彩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激怒了绝大多数俄罗斯西线邻国,促使它们更积极谋求和北约合作。
俄方原本的构想,是借乌克兰危机和同时被其放大的欧洲天然气危机为“劫材”,逼迫美欧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作出实质性、“不可逆”的重大战略性让步,从而令俄罗斯兵不血刃地夺回因冷战失败和苏联解体而丧失的原苏联、东欧势力范围(除原东德以外),并借此进一步塑造俄罗斯“超级大国”和普京“民族英雄”的“国设”和“人设”。
美国和北约的对策,是利用北约中原苏联、东欧集团成员对俄罗斯的恐惧,不断渲染战争威胁并向这些国家大举增兵,这样做既能明确回击俄“退回1997年之前”的要价,显示“对俄强硬”,又仍然是在北约范围内行事,没有冒险直接军事介入乌克兰。
如此一来就把包袱甩给了俄罗斯,俄入侵乌克兰就成了率先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会受到严厉国际制裁,如果俄按兵不动等于整个战略失败。
而乌克兰更是无论如何都会成为牺牲品,因此这两个昔日的“喊打喊杀派”,如今却殊途同归,都成了竭力主张“外交解决”的“和平鸽”。
俄方发出“部分撤军”试探信号后,美英已相继吹风,警告“撤军可能只是象征性”,称“俄陆军60%集结在俄乌边界”,同时继续做出“不谈俄方‘1997年线’要价”的强硬姿态,仅仅同意诸如重返核军备控制条约和中导条约等大而化之的框架之类“安全保证问题”,而这种聊胜于无的“让步”,显然离普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