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支持度保持高位
时间:2024-12-25 21:21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白皮书显示,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学术惯例”的受访者比例为78%,与去年持平。各方的数据政策在推动数据共享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已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共性规律。”

  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4年,熟悉或听说过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复使用)原则的中国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从未听说过的学者比例呈下降趋势。

  数据引用仍是中国学者共享科研数据的最主要动因。在中国受访者的数据共享动因分析中,“数据引用”在2022年至2024年都是第一动力,且均超60%。这与全球学者的数据共享动因一致。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数据共享方面的贡献并未获得足够认可。

  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对中国学者数据共享行为的影响力在增强。2024年,将其列为驱动因素的中国受访者比例已增至69%,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期刊要求或鼓励数据共享,推动了更多中国学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参与其中。同时,“资金资助方要求”“单位/机构要求”的影响力占比也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白皮书还显示,成果被“抢发”、数据滥用,以及涉敏感信息问题成为中国学者数据共享时的主要担忧。202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成果被‘抢发’”(42%)、“数据滥用”(39%),以及“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对象允许”(36%)是占比最高的几项顾虑。

  人工智能(AI)工具正被更多地用于辅助数据管理。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使用AI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元数据创建,已经和经常使用(共24%)、计划使用(36%)AI工具的人数较去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不考虑使用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70%来自高校,其次是科研机构(13%)和医学院(8%)。在学科分布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医学(21%)、生物学(19%)和工程科学(13%),今年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明显增加,居第四位。

  据悉,今年是施普林格·自然连续第九年与数字科研公司、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据此于12月初发布了2024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其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即41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撰写了《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白皮书显示,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学术惯例”的受访者比例为78%,与去年持平。各方的数据政策在推动数据共享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已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共性规律。”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4年,熟悉或听说过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复使用)原则的中国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从未听说过的学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数据引用仍是中国学者共享科研数据的最主要动因。在中国受访者的数据共享动因分析中,“数据引用”在2022年至2024年都是第一动力,且均超60%。这与全球学者的数据共享动因一致。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数据共享方面的贡献并未获得足够认可。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对中国学者数据共享行为的影响力在增强。2024年,将其列为驱动因素的中国受访者比例已增至69%,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期刊要求或鼓励数据共享,推动了更多中国学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参与其中。同时,“资金资助方要求”“单位/机构要求”的影响力占比也较之前有明显提升。白皮书还显示,成果被“抢发”、数据滥用,以及涉敏感信息问题成为中国学者数据共享时的主要担忧。202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成果被‘抢发’”(42%)、“数据滥用”(39%),以及“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对象允许”(36%)是占比最高的几项顾虑。人工智能(AI)工具正被更多地用于辅助数据管理。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使用AI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元数据创建,已经和经常使用(共24%)、计划使用(36%)AI工具的人数较去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不考虑使用的人数明显下降。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70%来自高校,其次是科研机构(13%)和医学院(8%)。在学科分布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医学(21%)、生物学(19%)和工程科学(13%),今年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明显增加,居第四位。据悉,今年是施普林格·自然连续第九年与数字科研公司、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据此于12月初发布了2024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其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即41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撰写了《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12-24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