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為主要形式。『数读』比『纸读』更受青睞的背景下,选择『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成年国民不足半数。
在某问答社区上,一则『為什麼大家不愿意选择读纸质书』的帖子下,有网友回復:『坐地铁、挤公交,电子书可以随时读』,也有网友坦言:『下班回家只想刷短视频,根本想不起拿本书读读』。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短视频电商成為仅次於平臺电商的第二大图书销售渠道,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降至11.93%,仅佔1成多。资深业内人士三石认為,低价直播模式对实体书店销售衝击巨大。有业内人士表示,线上图书价格比线下平均低20%左右。
天津市一位实体书店负责人说,实体书店租金等运营成本较高,往往靠『图书+X』的运营模式,引入咖啡、文创、轻餐饮等纔能勉强收支平衡,『多元经营下,一些书店不重视图书质量,什麼好卖摆什麼。』
有读者告诉记者,带着孩子去书店选书,发现书品『参差不齐』,甚至有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摆放在少儿图书区。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告诉记者,目前实体书店转型呈现『四大转变』——从单纯卖书向提供阅读服务的转变、从卖场到阅读空间的转变、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变、从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转变。
全国实体书店联盟计划『书萌』发起人孙谦说,实体书店可以帮读者更方便地找到心仪的书,也能成為交友和思想交流的平臺,具备打造线下优质社交的优势。
近两年来,一些读者开始回归实体书店。『线下场景中,產品、服务与消费者的接触是直接的。』三石说,实体书店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书、人与作者、人与活动的阅读与社交空间,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无法给予的。
今年1月举办的2024中国书店大会以『创新,重塑书店价值』為主题,鼓励书店创新管理、创新服务、转变思路。孙谦说,书店经营形态正在从『以货為本』向『以场為本』进而向『以人為本』转变。
在上海文艺氛围浓郁的长乐路上,朵云书院·戏剧店成為戏剧迷们的『天堂俱乐部』。他们不仅可定期获得戏剧大咖的推荐书单,还能参加剧本朗读会,在书店裡的『小剧场』参加演出。戏剧店提出『创意共生』口号,孵化原创戏剧,与各类艺术院校携手变身『產学研』基地,探索根据热门题材生成并反向输出戏剧作品。
『每一间书店,都要让读者找到热爱的理由。』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云说,实体书店经营不易,一直在努力创新。现在的书店更像书房、讲堂、展厅、剧场、会场、文苑、客厅……书店运营者集图书发行商、文化服务商、空间运营商『三位一体』。
数字化浪潮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改变,读书的时间、空间也不断压缩。那麼,人们究竟為何要去书店?实体书店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同时,当书店凭借『高顏值』成為『网红店』,琳琅满目的文创產品和咖啡甜点代替书籍成為『主角』,人们也在思考:书店的独立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在哪裡?
刚刚过去的3月,北京海淀,被誉為『百万学子大书房』的中关村图书大厦重张开业。相隔不远,北大老牌书店『风入松』归来。被称為『爱书人的港湾』的万圣书园,也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图书资源,持续吸引大批读者。
业内人士认為,提昇『选品特色』是书店的灵魂。实体书店可以靠『顏值』吸引读者,但最终能留住读者的仍是『内涵』。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副馆长徐瑞琳表示,图书选品要经过调查、筛选等,贴近读者需求,只有保持独有的『选品特色』,纔能吸引更多读者。
近年来,一系列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陆续出臺。2023年发布的《关於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提出,支持实体书店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引导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实体书店参与公共阅读资源建设。
业内专家提出,实体书店要想更好活下去,还需更多打造数字化阅读无法替代的线下沉浸阅读体验,让书店成為一种生活方式。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瑞洁认為,『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不能把所有生活都留存於虚拟空间,依然需要与「附近」建立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店可带给读者更丰富的「在场」体验。』
在三石看来,当下大部分实体书店零售模式仍是传统的先开店、后进货、再卖货的模式,即场、货、人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是先精准获客、其次留存、然后转化,即人、货、场模式。同时,实体书店零售和销售方式要从『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转化。
不少受访专家认為,书店应进一步深入百姓生活场域,走入街道社区、乡村农家,在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的基础上,降低运营成本。『离开城市中心的商圈,走向更广阔的基层,或许可以赋予书店新的发展契机和生命力。』马瑞洁说。
『书店是城市裡的文化之光,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绿洲。对於爱书人来说,书店是不灭的理想。』孙谦说。书店连接着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只有坚持以知识服务為宗旨,以大文化為目标市场,纔能成為读者心中永远温暖的那束光。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