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便快捷的方法找您到您需要的素材!
当前位置:主页 > 起重机械 >

关于七里香女主角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3-03-16|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1942年10月23日晚23时40分,英联军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由“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意部队组成的“非洲军团”发动了突然袭击,1千多门火炮构成了一道道密集的火力网,同时向隆美尔防线倾泻下来;成群的英军重型轰炸机潮水般地向德军阵地和后方目标狂轰滥炸,使连绵64公里的阿拉曼沙漠,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正在维也纳养病的隆美尔获悉英联军大举进攻行动后,于26日仓皇飞回前线,组织抵抗。他集中了所有的装甲部队、步兵和炮兵对英联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反攻,企图借此扭转战局。

  但是在数量、装备上均占绝对优势(当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下辖3个军,已增加到195000人,拥有1029辆坦克,2311门大炮和反坦克炮,750架作战飞机;而“非洲军团”总共有104000人【其中有5万德军】,拥有489辆坦克,1219门大炮和反坦克炮,675架飞机——编者注)的英联邦军队的大举进攻面前,这些孤注一掷式的大反攻接二连三地遭到重创。

  这使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若“非洲军团”依旧固守原地,一旦英联军突破防线,就会对其形成合围态势,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全军覆灭,只有撤退才是保存实力的唯一出路。

  尽管“非洲军团”面临着灭顶之灾,但由于非洲战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隆美尔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指令前,也不敢擅自退却,他只能向濒于绝境的部下发布了“每一个人都必须战斗到底,凡临阵脱逃或违抗命令者,无论其职位高低,一律军法论处”的命令。然而,严酷的现实和强烈的责任感迫使隆美尔小心翼翼地瞒着希特勒,酝酿着组织部队撤退的行动计划,并在阿拉曼以西60英里的富卡地区为后撤部队准备了一条新的防线分,鉴于整个阿拉曼北部地段已被英军攻陷,隆美尔当即决定,于当天日落时分开始从前线向富卡阵地方向后撤。

  隆美尔计划让步兵先撤,机械化部队则坚守现有阵地,于天明以后再撤出战斗,目的是为了让机械化部队尽量牵制住敌军,为步兵赢得脱逃的机会,然而,此计划在付诸实施时,却并非那么井然有序。

  这天黄昏,第一批德、意军队从前线撤了下来,通往富卡的公路顿时变得拥挤不堪,有的部队实际上已失去了控制,乱作一团。隆美尔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黄昏时,公路上到处是利特里奥装甲师,数不清的车辆和坦克运载着部队各自后撤。非洲军报告:利特里奥装甲师已无法控制——裂缝已扩大为决堤,人人都在仓皇逃窜。德里雅斯特机械化师报告:它的步兵已溃不成军。”

  11月3日早晨,隆美尔在给妻子露西的信中又一次写道:“战斗对我们大为不利,敌人强大的力量压垮了我们,我必须尽力挽救一些部队,但成功与否,不得而知。”当日下午13时30分,正当“非洲军团”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抗,竭力掩护其余部队撤离阿拉曼战场的关键时刻,得知隆美尔擅作主张率部退却的希特勒发来了一封急电:

  鉴于你现在所处的形势,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条步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敌人虽占有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意志的力量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道路。

  仅仅在90分钟前,还在向部队发出尽快撤退命令的隆美尔看完电报后,顿时目瞪口呆,陷入了究竟是忠于元首还是正视现实危机的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隆美尔意识到,不可避免的退却会被当作是公开违抗命令,对此,他只能选择遵照元首的命令行事。于是,他下令停止撤退,固守现有阵地,这导致了“非洲军团”又一次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战至4日下午15时30分,英军在隆美尔部署的防线英里的突破口,“非洲军团”的意大利装甲师和第二十军遭到了全军覆灭的厄运。此时,隆美尔再也顾不得希特勒的命令了,他要把命运操在自己的手中。他一方面给希特勒发报,讲明战况和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再次下令部队全线分,希特勒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同意了这一撤退行动,他在发给隆美尔的电报中悻悻地说:“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的要求。”

  几个星期过后,这只表现出惊人的狡诈和毅力的“沙漠之狐”,带领着他的部队终于从失败中艰难地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穿过北非数百英里的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摆脱了穷追不舍的英联军,退到突尼斯,完成了行程长达1100多公里的大撤退。

  应该说,若单纯地从一个军事将领的素质上看隆美尔,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将帅,在部队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敢于置希特勒的命令于不顾,依据客观情况果断行事,才使“非洲军团”在阿拉曼战役中死里逃生。倘若他循规蹈矩,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死守阵地,那么,“非洲军团”的彻底覆灭是不容置疑的。

  虽然在北非战场上纳粹德国的得力干将隆美尔最终被打败了,但是,他所组织的这次千里大撤退却不失为军事史上的一个“杰作”。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内容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