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便快捷的方法找您到您需要的素材!
当前位置:主页 > 设备检测 >

友情出演歌词网友如何看?

发布时间:2023-04-29|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近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吉林生态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吉林生态日”。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雷 先生,他将向大家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共同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绍辉先生、省住建厅副厅长柴冠 先生、省林草局副局长祁永辉 先生、省文旅厅宣传处处长赵利女士,他们将回答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查干湖时指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线日,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申请设立“吉林生态日”的议案。

  2021年7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吉林生态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26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查干湖的日子,设立为“吉林生态日”。这是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设立“吉林生态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为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设立“吉林生态日”,有利于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责任,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更强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扎实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持续巩固“十三五”工作成果,推动“十四五”取得新进步的关键时期。通过设立“吉林生态日”,可以高度凝聚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共识和磅礴力量,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设立“吉林生态日”,有利于引领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加快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擦亮吉林绿色底色,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篇章”提供坚强支撑。

  从1999年获批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到如今的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我们始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土壤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自然湿地保护率稳中有升,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着改善。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第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巩固和厚植吉林生态优势,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加快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强省,必将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我们倡议社会各界要以设立“吉林生态日”为契机,以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为载体,大力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吉林广播电视台:请问围绕“吉林生态日”筹备了哪些宣传活动以及下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举措有哪些?

  省人大常委会作出设立“吉林生态日”的决定有利于总书记重要指示在吉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变成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一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重要指示的地区——松原市,作为我省首届生态日的活动主场,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各市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开展以“装扮美丽家园 守护大美吉林”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向公众发出倡议,倡导养成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9.26重要指示,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站位,更加坚定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接续接力、驰而不息地聚焦主责主业,以生态强省建设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减污降碳为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持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努力增进均衡普惠的生态环境民生福祉。

  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行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92%以上,到2030年力争达到93%以上。

  一是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实行 秸秆全面禁烧,建立完善秸秆全量化处置长效机制,大力提升秸秆 “五化”综合利用能力。

  二是深化燃煤污染治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大力推动大型燃煤锅炉、钢铁、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三是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推动重点行业建立全过程控制体系。

  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紧盯东辽河、饮马河、查干湖“两河一湖”以及劣五类水体治理,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力争到2025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优于国家考核要求,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

  加快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左右。

  结合万里绿水长廊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干支流河道、湖库生态缓冲、隔离带建设,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

  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两个底线,健全完善土壤污染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控清单,确保到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到2025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加快推进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确保开发利用土地全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完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监管体系,形成全过程监管链条。持续实施“绿盾”专项行动,加快整治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

  持续推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恢复,开展濒危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突出做好东北虎豹、中华秋沙鸭等旗舰物种保护。

  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巩固扩大东部地区生态示范创建成果、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区生态示范创建典型,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香港商报:近年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柴冠副厅长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方面着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在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成果和“十四五”期间有什么打算?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人居环境治理的堵点,是乡村振兴的基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住建厅作为负责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收运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的职能部门,按照有设备、有技术、有队伍、有考核、有保障的“五有”工作要求,目前形成了“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治理格局,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夯实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过去的农村,垃圾随意丢弃、村头村尾垃圾堆随处可见、村屯内没有垃圾桶、垃圾乱堆乱放问题突出,卫生环境状况较差,群众反映强烈。

  针对这些问题,省住建厅认真履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职能,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优化顶层设计,开展重点突破,强力整体推进。

  截至目前,全省50个市县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覆盖范围已达到90%以上,国家信息系统显示的1190处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全部整治完成。

  省住建厅作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厅党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专班”,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厅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求真务实的工作方式和作风,确保任务落实。

  先后印发《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评价导则》《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等地方标准,及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各地工作开展提供政策遵循和保障。

  应用“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技术,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开展动态监测和分析,根据动态变化情况,制定相应工作举措。

  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购买第三方服务、政府主导运行或“政府+第三方”等多种运行模式,总结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模式。

  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对症下药,组织干部和专家赴实地指导整改工作规范开展。

  对整治进度慢和整治效果出现反弹的市县及时印发提示函、督办函、警示函,甚至进行通报、约谈,确保整改到位。

  2019年以来,我厅共组成40个调研指导组,出动105人次,赴全省50个市、县(区),450余个点位,形成300多份调研日简报;采取查到问题、分析原因、透视危害、形成建议“四步法”的方式,确保问题、任务、措施、责任、时限“五清单”的落实。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是市县党委政府,在我厅的部署推动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了协调、运行、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在强化责任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运行管理等方面,体现出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

  通过上行下效的正向效应来确立各级党委政府抓农村垃圾治理的鲜明导向,以此逐级传导责任和压力,实现了以制度化促进规范化和长效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着力在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管护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强省和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指导各市县不断优化设施设备布局,配置密闭式收集点、收集车和运输车,根据实际需求建设转运站,确保每个乡镇都具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的能力,所有农村生活垃圾都能进行无害化处理。

  按照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的目标,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确保全省村屯都能够实现全覆盖,推动全省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指导各地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做到建设管理有制度、日常运行有队伍、建设管护有经费、工作落实有督导,充分发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的考核及群众、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保证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吉林广播电视台旅游广播:习近平总书记在查干湖考察时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那么,请问下省文化和旅游厅,经过了几年,我省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有哪些进展,对于未来有什么展望呢?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要求,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与“两山”理论一脉相承。

  生态旅游,不仅指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的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更强调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站在“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战略目标的高度,拥有高质量的生态、高质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游客,才是高质量的生态旅游。

  近年来,吉林文旅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大省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吉林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以长白山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组成的“一山三江”格局基本框架,以东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东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中部松辽平原和西部草原湿地等四个生态区的生态格局。

  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高地,以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为目标,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旅担当。

  依托“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这两座金山银山,整合冬夏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打造,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双业并举,“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和“清爽吉林·22℃的夏天”双品牌深入人心;东西部旅游大环线建设和开发不断加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景观,大力发展冰雪旅游、避暑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

  全域旅游、5A级景区建设均走在东北地区前列。松原查干湖、大安嫩江湾5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乡村旅游绿色创新发展,打造了一批旧乡土与新乡愁相结合的高质量乡村旅游重点村、经营单位和旅游民宿。 以长白山、查干湖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更是倡导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守住生态底线和红线,坚决走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之路。

  我们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文化体系,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旅游从业者应在自然体验、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同时,引导旅游消费者文明旅游,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善待环境,保护好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生态财富。

  中国新闻社:自然保护地在生态保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想问一下近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要成效和进展?

  自1960年我省首个自然保护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我省自然保护地事业已走过60年历程。60年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日益增多,面积逐步扩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总体布局战略的实施,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数量和面积实现双突破,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生态吉林、幸福美好吉林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查干湖自然保护区视察,作出了重要指示。2021年李克强总理在吉林考察期间对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省委、省政府将保护地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和标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周密部署,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吉林省林草局始终不忘初心,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持续强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建设。

  一是依据国家下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我们制定和印发了实施意见。

  二是2019-2020年,用两年时间对全省自然保护地,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开展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这个方案已经过省委省政府、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上报到国家。在这个方案中,保护地优化整合为127个。

  五是贯彻总书记相得益彰的指示,启动了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探索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径。

  六是配合国家林草局,完成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试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7月29日,珲春市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虎豹节”,虎豹国家公园正在成为我省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自然遗迹,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东北虎豹、中华秋沙鸭、原麝、白鹤、大鸨、长白松、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松茸等均纳入了保护地范围,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与质量得到显着提高。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内容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