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便快捷的方法找您到您需要的素材!
当前位置:主页 > 气瓶检测 >

里院是原汁原味的青岛

发布时间:2024-01-24|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里院之于青岛,就如四合院之于北京,石库门之于上海,窑洞之于陕北,土楼之于客家,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故土情怀。那些错落有致、成排连片的老里院,沐浴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们不但目睹了这块土地的兴衰变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记忆。它们构成的青岛老城区,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印记,蕴藏着青岛最纯正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里院文化”。而这种“里院文化”,正是青岛的根和魂。

  所谓根,就是生发之地。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最初的发源地,而青岛这座美丽的现代化都市,就是从老城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里生发出来的,这些建筑,就包括大大小小的里院。

  里院的兴建源于帝国主义对青岛的殖民统治。19世纪末,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殖民者曾令青岛南部沿海的中国村民悉数搬出,拆毁所有建筑,并对这里进行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

  他们以德县路—保定路为界,把租借地的市区划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叫“青岛区”,北片叫“鲍岛区”,中国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只能住在鲍岛区。尽管生存空间被挤压,劳动价值被剥削,但顽强的中国人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在鲍岛区建房造屋、兴商开市,在城市的一隅扎根落户、开枝散叶。

  德国殖民者通过一系列规划和条例,对鲍岛区住宅建设作出了严格规定,从建筑形式到材料应用,从结构容积到卫生设施……基于这些规定,一种中西合璧、兼具商业和住宅功能的建筑形式——“里院”便应运而生。

  里院属于院内天井式的居住院落,多为两层,少数为三层或四层,它们依据青岛地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各不相同,一层临街的房屋面积较大,常用于开办店铺,楼上为多个小型单间,用来居住。从平面布局来看,里院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每一个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了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

  还有一处独具特色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是黑瓦,而青岛的里院却是红瓦,这也是康有为所言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中“红瓦”的来由。

  里院大多有个寓意美好的风雅名称,不仅仅体现出了建筑者的心态,更诠释着居住者的向往。比如寓意为“留下清白坦荡的声誉”的“贻清里”,单院落最大、寓意“喜庆之事纷至沓来”的“广兴里”,寓意为“树立德业”的“立德里”,此外还有吉善里、吉祥里、安康里、庆馀里、泰福里、平康五里……

  由于里院建筑提供了大量的商业用房,所以“鲍岛区”里商铺林立,贸易繁荣,一些老字号也纷纷在此开店。“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这几乎成为老青岛人的“标配”,也是身份的象征。此外,还有春和楼、三江会馆等知名饭馆以及供大众洗浴的天德塘……

  里院的栖身功能为青岛人提供了生根之地,而在里院里发生的悲欢离合更让青岛人魂牵梦萦。100多年里,一代代青岛人生在里院,长在里院,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无不和里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人的“里院情结”,犹如刻在骨子的DNA,无论走到哪里都驱之不散、挥之不去,捧起来就是一壶酒,倒出来便是一杯茶。

  里院大多兴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四五十年代,迅速城市化的青岛吸引了大批移民和劳力,导致人口数量激增,而中山路一带又是城市的中心,无论是做工还是经商,这里都是最佳位置。另外,能毗邻热闹与繁华,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如此里院便陷入了一房难求的状况。在许多里院,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能居住着老少三代,由于房间阴暗狭小,许多居民又在院井内部进行了扩建、插建,形成了一个个拥挤不堪但却温暖有爱的大杂院。

  里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青岛已故着名文史专家鲁海曾在他的文集《青岛旧事》有过这样的记录:“‘里’是一个集体,一般住20—30户,邻里关系较好,有专人管理,条件也比较好。我家住的三星里,邻居中一家为宁波人,开了一家铁匠铺,一家为东阿人,是大英烟草公司职员,几家的孩子如同亲兄弟一样,大人们关系也很好。过去的民间艺人,许多是靠‘串里’谋生,如山东琴书(过去叫扬琴)、茂腔(过去叫肘鼓)演员,到哪一个里演出,各家自带凳椅观看,集体凑钱。有的‘里’自娱自乐,有票社,自拉自唱,形成‘里’的文化……”

  寥寥数语,便讲明了里院的制式管理、居民构成、相互关系和文化生活,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里院大家庭。

  说到“串里谋生”,81岁的青岛“古彩戏法——二十四孝”的第五代传人牟衍铭感慨万千:“里院是我的‘苦海’,也是我的‘福地’。1954年,13岁的我来到青岛,就租住在劈柴院附近的大昌旅馆。那是一个三层的里院,我就住在三楼一个十来平方的小屋里。”

  牟衍铭说,当时着名京剧演员“徐小仙”也住在大昌旅馆,见他想学戏法,就介绍他拜了穆派戏法大师“小天一”为师。拜得名师,牟衍铭觉得幸福无比,却也从此踏入了学艺和卖艺的辛苦人生。3年多的时间里,牟衍铭就在里院学艺,在各个里院和第三公园撂地卖艺,那一段日子让他学到了古彩戏法的绝活,也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

  在青岛城区东扩之前,拥有众多里院的中山路一带,一直是最火的商圈,那里被老青岛人称为“街里”,因而去中山路逛街购物,也被称为“上街里”。只要是青岛土着,都会有“老街里情结”,在老街里休闲购物,成为青岛人最向往的幸福。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能在街里吃顿饭,买件心爱之物,足以让人幸福感满满,成为一生的美好记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的城区建设开始东扩,里院里的老居民大多搬走了,但因为这些里院靠近中山路商圈,所以这些租金较低、设施简陋的房子就成了外来商户在此淘金的首选。

  曾几何时,漫步在老城区的小街小巷,很多潮牌小店就开在里院里。虽然店面都不大,但在里面淘货却是一种极大的快乐。里院聚集的四方路、黄岛路,那里的夜市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昏黄的灯光下,平平仄仄的石头路两边,聚满了摆摊卖货和逛街采购的人,海鲜、啤酒、面食、蔬菜、卤煮、水果、杂货……应有尽有,整条街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那种场面,你丝毫不觉得吵闹,相反却只想融入其中,或许这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吧。

  里院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一拨又一拨的外来商户,他们在这里谋生,在这里致富,条件好了就去新城区买房置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新商圈的形成,中山路一带渐渐萧条下来。

  走过百年风雨的青岛里院,真的老了,旧了,它就像一位耗尽了体力和精力的老人,默默地守在老城区,回味着青春时代的生机与荣光。为了给城市建设腾出空间,一些破旧不堪、无法居住的老里院被拆除,原址上盖起了高楼大厦。

  老了,就该被遗忘吗?这里是城市的发源地,是无数青岛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想起来就感慨满怀的地方。

  一些专家和市民提出了“保护老里院,便是保护青岛的根脉”的建议。老城区、老里院是青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所在、特色所在。

  一边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一边是古建保护和文脉延伸,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这二者应该怎样取舍?对于老里院,有没有一条兼具保护和发展的道路?

  201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保护更新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确定了“留住历史根脉,保护好特色文化街区,打造青岛新的百年地标,以里院改造带动老城复兴”的发展方向。随后,市北区便开启了改造以“广兴里”为代表的多处里院的进程,市南区也把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列为“一号工程”,百年里院再次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春天”。

  2020年5月,修缮之后的“广兴里”惊喜面世,随后一个个老里院重获新生。经过近三年的改造,一个集怀旧与新生意义的“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在老城区悄然形成。

  对于这些老里院,政府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保留原汁原味的“微更新”“一楼一策”制定修缮、活化、利用方案,拓展建筑设计和产业策划路径,让街区改造、建筑保护修缮、产业业态策划互融互促、相得益彰。

  经历了更新改造的里院,成为很多青岛人心头的“回忆杀”:有些人说自己家就曾经住在那个里院,自己小时候就经常去那个店铺买包子,那条小巷就是自己儿时最常走的路……

  2022夏季,市南首届“上街里”啤酒节无疑成为青岛夏日狂欢的“爆款”,累计吸引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商超、餐饮等服务业营业额翻倍……

  上街里同样的效应,也发生在修旧如旧的里院里,也许真正住过里院的人并不多,但是那种不分亲疏、依赖帮扶、和睦友爱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依然感染着来此游玩的人。市井烟火新场景的四方路里院、宜居宜业新场景的三江里人才公寓、原创潮趣新场景的银鱼巷……在这里,人们可以在触摸老城的根与魂中感受勃勃向上的新兴魅力,感受到青岛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指数。

  2022年10月1日,高密路开街,经过建筑修复、重新规划、产业导入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重新惊艳亮相。它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坚持既传承文脉,又丰富业态,积极导入“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看到修复的里院建筑,还可以参加新派里院文化体验季,参观里院油画作品展,观看实景话剧《里院》的演出……

  新业态的店铺鳞次栉比,店铺间人流熙攘,咖啡店、酒吧、文化沙龙、科技馆、手作体验店等一系列新业态让这个老商业区焕发新生,成为了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一个市区消费的新高地正日渐隆起。

  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漫步在石板铺就的街巷里,高大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穿梭在修旧如旧的里院里,坚固的石基、雪白的墙壁、木质的廊柱、窄胡同、长门廊、豁然开朗的天井院……

  一切都如同它刚建好的样子,老青岛的熟识旧景让人仿佛回到100多年前的时光;忽而转角,我们又可以走进充满现代气息的店铺,品一杯咖啡,尝一口美酒,或是翻翻自己喜爱的闲书,欣赏一下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或是在街边的小景致里拍个美照……私藏的市井文化与生活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轻而易举便唤起了每个人心底的共情与记忆。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新,也没有永恒的旧,新和旧都是相对的,只要选准道路、找对方法,那么“旧”物也能生“新”。从百年里院到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就是遵循了“旧”物生“新”的原则,从空间形态的置换、人文情感的营造、历史文脉的延续、场所精神的再生出发,从而塑造出新旧共生的空间营造模式。

  未来,青岛将加速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北区的规划建设速度并尽快开街,与高密路“南北呼应”,不断导入新兴业态、落地新消费场景,努力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让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再度成为消费、活力集聚的城市街区,实现城市功能的“复活”和升级,成为城市更新和建设的标杆区域,助力青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内容索引 |